脚本49:面对当前重大疫情社会工作要注重跨专业合作
社会工作作为积极的参与者,作为专业力量之一员,要正确处理好与相关各方的关系,其中重要的是与各方的合作关系——社会工作参与复杂社会问题的处理,就要较好地进行跨专业合作。
社会工作的跨专业合作至少包括两种含义:一是社会工作必须与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力量合作,就是要跨出本专业与其他方面合作;二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力量要与其他专业力量合作,这是专业与专业的合作。
在第一种意义上,社会工作必须跨越自己的专业,与其他力量合作,一起解决问题。确实,除了比较单纯的个案工作——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辅导、促进能力成长等可以由社会工作者独立完成外,其他类型的、诸如群体性、社区性问题,都必须联合其他力量一起解决。因为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单靠社会工作难以对付这种复杂性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在第二种意义上,当问题比较复杂时,多种专业力量的介入就是必须的,不管是按人群划分,还是按领域划分,社会工作要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都必须联合那一领域的专业力量和专家。隔行如隔山。各行有各行的专业技术、规矩和原则,各方力量凑在一起又有工作习惯、工作方式、责任划分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关各方如何进行合作是必须要处理的问题。社会工作也不例外,在参与抗击新冠病毒的总体行动中,应该和必须处理好跨专业合作问题,只有如此,我们才不愧为是做社会工作的。
总体上来说,社会工作者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跨专业合作可能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发挥专业特长,但不在于使用专业术语和名词。社会工作者进入疫区(或者本身就在疫区的社会工作者),直接或间接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参与抗击新冠病毒行动,就要同当地人和其他从外面来的支持者们一起工作。这时,社会工作者要心在专业同时也要跳出专业,进入现实生活。所谓跳出专业是指,这时的社会工作者必须进入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而不是像在社会工作实验室做工作。从语言到行动,都必须能让合作者们理解和接受,尽量少用相关合作者不懂的社会工作专业名词和理论。
第二,合适表达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工作方法要落地、情境化。在如此复杂的情境中,社会工作者要与其他群体合作,还要注意合适地表达自己的专业理念。疫区的情况十分复杂,各方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理论上的理想做法,但是各种想法又交织在一起。在一个具体情况下采取的行动要清楚地反映各方面的、理想的、合理的目标追求,实属不易。社会工作者强调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过程,在复杂情况下,这种目标(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具有综合意义的。
第三,坚守理念,要善于找到与合作专业(系统)的共同点。我们相信社会工作在本次抗击疫情的总体行动中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坚持助人自助、理解、接纳等价值观念。社会工作讲优先次序、轻重缓急,在寻找共同点上也应该有这种思维。
第四,互相接近,要学习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为了更好地合作,大家就要互相理解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主动学习其他专业和方面的、与抗击疫情直接相关的基本知识。比如,医疗、公共卫生、社区工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有利于各方进行合作。
第五、尊重其他专业和工作系统的经验和智慧。社会工作者要尊重地方的经验,包括政府系统、社区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实践可能是有差别的,社会工作者要尊重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因为这些实践经验也是在某种情境下的“地方性知识”,其中包括当地、当事人的“实践智慧”。
第六,促进关系,要善于做合作各方的粘合剂。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力量也是一方,但是社会工作的作用要超出自己的狭义的“专业”。在如此复杂的总体战、立体战中,做好合作各方的粘合剂,也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表现。
第七,善于提出建设性意见,贡献自己的智慧。社会工作者要贡献自己的智慧。这里要说的是“善于提出建设性意见”。“善于”的第一层意思是说,社会工作者要积极思考、主动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积极献计献策;第二层意思是说,社会工作者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艺术”,即怎样提出建议更易于别人接受,要考虑时间、场合、方式。这里想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要增加“正能量”。
(资料来源:公众号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王思斌:面对当前重大疫情社会工作要注重跨专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