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10年巡礼之八】救灾领域社会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发展
来源: 中华社会工作网 时间:2016-11-07 09:45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救灾形势严峻。在历经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以及今年盐城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和南方地区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后,我国救灾领域社会工作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作为一股专业力量,有序参与到支援灾区的队伍中去,这是加快发展的八年,不断探索创新的八年,同时也是在自然灾害中作用日益凸显的八年。
社会工作在救灾实践中创新发展,彰显价值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至今,社会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灾后恢复重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开展灾区心理服务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008年,全国1500多名社会工作者和400多个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本着专业使命感,自发投入到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害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社会工作介入汶川特大地震,标志着救灾领域社会工作开启了实践层面探索的先河,在灾害救援和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后发生的甘南舟曲特大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四川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自然灾害,社会工作者均作为重要的专业社会力量有序介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使社会工作介入汶川地震的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190多支社工队伍在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民政部组织实施了“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动员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近100名社会工作者,以跨省支援方式进驻灾区。北京市民政局、上海市民政局、广东省民政厅、四川省民政厅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建的五支社会工作服务队,前往灾区协助进行了3个月的灾后恢复重建定点支援服务。首次国家动员下的专业社工有序参与灾后重建的尝试,改写了我国的救灾历史,将灾害社会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救灾应急工作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救援,也包括帮助灾区群众抚慰心理创伤、恢复社会功能等非物质层面的救援。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都对“做好灾区群众心理安抚和精神关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社会工作是应急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元素,社会工作者在灾区扮演了政策传递者、关爱陪伴者、服务提供者、资源链接者等角色,能够纾解灾后重建和社会融合中产生的矛盾问题、回应灾区群众个性化的心理—社会服务需求,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全社会的温暖传递给灾区群众,促进灾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彰显了社会工作的价值。
社会工作政策制度不断创立,促进发展
八年间,我国推进救灾领域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创立,促进社会工作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层面出台专项政策,将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纳入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民政部救灾应急工作规程》《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法规政策,使社会工作成为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救灾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基础。
2009年,《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者参与救灾应急工作,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开展减灾救灾服务的联动机制”;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要求“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工作及其专业人才在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重大灾害发生后社会工作介入救灾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民政部制定出台了《民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建构适应中国国情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措施。
今年救灾应急领域的两件事引起了社会关注:6月2日印发的《民政部救灾应急工作规程》规定,国家Ⅲ级及以上救灾应急响应启动后,将指导专业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灾害救助工作,这意味着专业社工被纳入了国家救灾应急工作体系;7月14日,民政部在北京启动“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作为从国家层面实施的救灾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主要任务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力量,进驻灾区开展定点服务,支援灾区救灾应急和灾后恢复重建。发展救灾领域社会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支援计划的实施,无疑是回应灾区群众需求、促进灾后社会重建的重要举措。
社工人才队伍走向专业化、长期化
八年间,救灾领域社会工作从作为专业力量分散介入,到逐步规范发展,开创出了一条中央与地方联动、政府与社会协同、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作的社工服务模式,培育了专业人才,发展了专门机构,也带动了灾区本地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留下“一支永远撤不走的社工专业队伍”。
民政部在社会工作服务队的支援方案中提出,各支服务队在服务中要引领和培养本土社工发展,目的之一就是在社工服务队撤离后,本地社工可以继续开展服务。赴鲁甸地震灾区开展社工服务的五支社工服务队培育了当地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云南本地社会工作的发展积淀了人才力量。
今年5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一支恒常性、长期性的公共危机社工服务队,为随时介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做好准备。上海探索在灾害应急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开展心理慰藉、社区融合等专业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北京市由36名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北京市首批应急救灾社工专业服务队,全部由助理社工师、中级社工师组成。
今年7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支援服务队在北京成立。这是首支国家层面、常态化的灾害社会工作支援服务队伍,主要职能为协助开展灾区群众心理社会服务需求评估和专业服务,支援灾区过渡性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以及促进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服务机构建设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社工参与救灾是新时期现代化救灾的体现。社会工作在帮助受灾对象修复受损关系、增强社会功能方面、走出生活困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作用。而灾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也成为完善灾害救援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