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社工资讯


文润古今 惠泽海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依恋理论

我们的教材书本上,很多理论都是浅尝辄止的。其实深入学习下去是非常有用和有趣的。比如我们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依恋理论。书本上的依恋理论把婴儿的依恋行为分为三种类型。事实上,依恋类型可以一直延续到成人,影响人际关系和婚姻爱情关系。下面介绍依恋理论的前世今生。

01约翰鲍比


   




约翰鲍比Jonh Bowlby被称为依恋之父。他对依恋的兴趣,也跟约翰鲍比的幼年经历有关。鲍比生于1907年,他有着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式的童年,英国当时奉行一种风潮,对女子不能过度溺爱,父母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的孩子,幼小的鲍比不能经常看到父母,幸运是他被一个非常温柔的保姆照看到4岁。当他4岁时,保姆离开,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仿佛失去了母亲。这个保姆对他来说,就是一个重要他人。当他七岁时,他按照当时上流社会的习惯被送去了寄宿学校,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也很大。他十分痛恨寄宿学校,后来他说到:“我甚至不会把一条7岁的狗送去寄宿学校,太残忍了!”。这说明他的幼年经历,对他的伤害是巨大的。



约翰鲍比Jonh Bowlby与依恋的渊源开始于他21岁,当时,他在一个少管所接触了两名因早年母亲照料不良而出现严重行为问题的少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年后,他系统的对44名缺乏母亲照料的问题少年进行观察,他们共同点在于缺乏早期照顾,缺乏感情。又过了十年,他关注到他同事对18-2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的为期4年的观察,逐渐的,约翰鲍比Jonh Bowlby形成了他的依恋理论。他“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

约翰鲍比Jonh Bowlby提出了依恋行为系统。这个行为系统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个,寻求监测依恋对象并试图和其保持亲近。监测如何理解呢?就是婴儿不管是在玩耍还是在进行其他活动,总有一部分注意力是放在自己的母亲(依恋对象)身上,监测母亲是否在身边,并且试图和母亲保持亲近。约翰鲍比Jonh Bowlby认为这种建立安全亲近性,是与生俱来的技能。

第二个,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使用,从“安全基地”开始,去陌生的环境探索和体验。如何理解“安全基地”,一个在陌生的地方玩耍的小朋友,玩耍一会儿,就会回到母亲身边待上片刻,“加加油”,然后开始下一轮的玩耍和探索。

第三个,将依恋对象当做“安全港”,在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的时候逃向此处。比如,一个小朋友正在看电视,突然电视出现一个镜头吓到了他。他立刻跑到妈妈的身边,抱了抱妈妈,可能什么也没有表达,只是拥抱,然后,又回去继续看他的电视。约翰鲍比Jonh Bowlby认为,当人们受到惊吓的的时候,不是要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来确保安全,而是要寻求一个比自己更强壮和智慧的人的陪伴,从而获取安全感。


02 玛丽安斯沃斯


   





第二个对依恋理论作出优秀的贡献的人是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她被称为依恋之母。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是约翰鲍比Jonh Bowlby的学生。对于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大家应该会比较熟悉,各种考试都容易考到的,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开创的陌生情境实验。


陌生情境实验有八个步骤,每个步骤对婴儿来说都增加了一定的压力。

步骤①实验者、母亲、婴儿共处30秒

步骤②实验者离开,母亲和婴儿玩耍


步骤③陌生人进来,与孩子互动,三人同时在场,不安全因素增加


步骤④母亲离开,陌生人和孩子共处三分钟,压力增大


步骤⑤母亲回来,安抚婴儿,陌生人离开


步骤⑥母亲离开,婴儿独处3分钟,压力增大


步骤⑦陌生人进来,与婴儿共处3分钟,压力继续增大

步骤⑧母亲回来,重新链接,安抚婴儿


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在实验中发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

安全型:母亲在,孩子就很自在,他们能独立的探索环境,时不时回来找妈妈磨叽一下。当母亲离开时,孩子表现的有点心烦,但是母亲回来就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在北美的大样本测量中,大多数儿童,约有三分之二吧,属于这个类型。

回避型: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也没什么难过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也还是对她比较冷淡。这个类型的比例在20%。

矛盾型:他们对母亲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到了新环境中,儿童紧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新环境。他们在陌生人进来后,母亲离开前甚至就有些焦虑了,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或愤怒。然而一旦母亲回来,他们一方面表现的要跟母亲接近:他们要和母亲有身体接触。另一方面却又选择了负面情绪的身体接触方法:他们对母亲又踢又打,往往还伴随着愤怒的表情或者号哭。这一类型的孩子约10%~15%。



03 玛丽梅因


   


玛丽梅因Mary Main最具有开创性的地方,就是发现了之前没有被观察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混乱型的婴儿在父母在场的时候,反应是难以捉摸的。玛丽梅因Mary Main认为,当依恋对象比如母亲,不仅仅被婴儿体验为安全港,同时也被体现为危险的来源的时候,就会导致混乱型依恋。遇到危险的时候,儿童天生的是会逃向父母。但混乱型的依恋的婴儿却卡在靠近还是逃避父母的纠结之间。弱小的婴儿离开父母是无法存活的,但是如果父母本身又是危险的来源,如火山爆发般的脾气,身体和语言上的虐待,又使得婴儿体验到父母是危险的来源。这种艰难的境地让他们无法发展出固定的反应策略,变得混乱。


04 巴塞洛缪


   




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第一种安全型(secure),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第二种痴迷型(preoccupied),是巴塞洛缪给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担心关系破裂。


05 一个实用工具


   


undefined



成人依恋访谈大纲:  

1.你能谈谈你早期家庭的情况吗,比如你们住在哪儿?你是否能告诉我你的出生地,你们是否搬家,你的家庭在不同时间段是靠什么为生?


2.我希望你能尝试描述一下你小时候与你父母的关系,尽可能从你能记起的时候开始?


3.现在,我想你能选择5个形容词或单词来反映你能回忆起的儿童早期你与你母亲的关系,但是,5岁到12之间更好。我知道这会花一点时间,因此,呆会儿我会让你想几分钟,然后我会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些词。你告诉我的时候我会把它们都记下来。


4.现在,我要你选择5个形容词或单词,反映你儿童期与你父亲的关系,也是尽量从你能回忆得起的时候开始,但是也要说明,5岁到12岁最好。我知道这可能花较多的时间,所以继续,再思考几分钟,然后我会问你为什么选择它们。你给我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会将它们都记下来。(访谈者如上重复探察)


5.现在,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告诉我,你感觉你与谁最亲近,父亲还是母亲,为什么?为什么与另一个没有这种感觉呢?


6,当你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你什么时候会感觉不安呢?你会怎么办呢?


7.在你记忆中,你第一次与你父母分离是什么时候?


一你有些什么反应?你还记得你父母有什么反应吗?


—在你头脑中还有其它分离吗?


8.当你是小孩的时候,你感觉到拒绝吗?当然,现在回头来看,你可能意识到它不是真正的排斥,但是,我这里要问你的是,是否你还记得在儿童期的被排斥。


9.你的父母曾经以某种方式威胁过你吗—可能用纪律,或者即使是开玩笑?


10.总的来讲,你认为你与你父母的整个经历对你的成人期人格有怎样的影响?


11.你认为,为什么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父母会那样做呢?


12.你小的时候,有其他成人象你的父母一样与你非常亲密吗?


—或者,有没有其他对你而言特别重要的成人.虽然他们不是你的父母?13.在你幼年时你经历过父母或亲人的丧失吗?一一一例如,兄弟姐妹或一个亲密的家庭成员?


13A.在你儿童期还失去过其它重要的人吗?


13B.在成人阶段,你失去过其它亲密的人吗?


14.除了你己经描述过的困难经历之外,你还有其它可以认为是潜在创伤的经历吗?


15.现在,我要再问你几个关于你与你父母的关系的问题。在你儿童期之后,你与你父母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吗?我们此时回到当前,但是,此刻我指的是在你儿童期和成人期之前发生的很大的变化?


16.现在,我想问你,你与你父母的关系在你成人后怎么样?在此,我问的是关于你们当前的关系。


17.现在我想问另一类问题,—不是关于你与你父母的关系,而是关于你与(研究者关心的人物)的当前关系。当你与你的孩子分离的时候,你有什么反应呢,感情的角度来谈?


18.假如你现在对你的孩子在20年后寄予三个愿望,会是什么愿望呢?我在思考你会期望见到你的孩子有哪一类的将来,我会给你一两分钟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


19.你感到在你的儿童期经历中所学到的最重要的,是否有一些特别的事情?我在思考你从你的儿童期经历中可能得到的感受。


20.在这次访谈中,我们非常关注过去的经历,但是,我希望以展望未来的方式来结束访谈。我们刚刚谈到你认为从你自己的儿童经验之中学到了什么。我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希望你的孩子(或者是想象中的孩子)可能从你对他的抚养经历当中学到什么?



审核 | 肖博

编辑 | 孜然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