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实训平台

希望社工服务中心 夏玫莹

 一、活动基本情况

 活动名称:社工周系列之“灿烂千阳,希望有你”主题活动

 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参与人数:约250人

 社工姓名:夏玫莹

 督导姓名:韦婉兰

 二、活动背景目标

 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深圳市拉开了领先全国的社工试点工作,在考察与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与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圳社工试点工作推进的“1+7”文件,并由民政局牵头,各政府主管部门配合贯彻该文件中的精神与措施。为此,民政局特设社工办,一方面组织成立了全市性质的社会工作协会,另一方面鼓励、扶持一批有条件、有意愿投入这项新兴事业的民办非赢利企业的发展,成立了12家社工服务机构,具体落实了“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创新服务模式。

 4月15日是国际社工日,是我们社工自己的节日,为了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社会工作与已经上岗的准社工,故相关由市委组织部、市关爱办与市民政局主办,市社工办、市社工协会协办,组织策划了“2008深圳社工宣传周”的大型系列活动。为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适逢我希望社工服务中心首批学校社工业已进驻九所市属中小学,并顺利展开专业服务,我中心深感加强社会宣传、推动社工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决心趁此佳节盛事策划如下活动,回馈社会。

 根据我机构针对“社工宣传周”拟定的系列活动计划,本人组织策划了深圳外国语学校之“灿烂千阳 希望有你”主题活动。整体目标如下: 

1.响应“社工周”精神,传递社会工作薪火,广泛宣传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2.通过系列康乐活动,增强教育社工正面形象,提升机构社会影响力。

 3.提供社工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进彼此了解,加固专业关系。 

4.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寓教于乐,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5.探索整合校外社区资源,引进、推动服务质素的新模式。

 三、理论与方法

 1.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的认为,行动者之间的交往不仅能够传递和更新文化的知识,以及调节不同意见或社会行为,而且能够促使社会整合,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而最为重要的是,人们的交往行为能够促成个人自我观的建构,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透过该项活动,学生能够接收新兴的社工服务之相关知识与理念,更能藉由学生之间、学生与社工之间的互动达成交往行动的正向激发主体性的目标。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行为、环境与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榜样的观察学习是学习新行为的必要条件。该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改变的良机。

 3.“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有机的关系。社会与个人并不代表两个事物,而只表示同一事物的个体方面与集体方面。个体通过初级群体,如家庭、同辈群体、邻里等进行社会化,使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此后,自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通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人际沟通与交往实现的。他提出,个体的“社会自我”是一种“镜中自我”,即个体是以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的,通过“别人的眼睛”不断地塑造和修正自我的形象。大型社区活动正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与修正自我形象的情境。

 四、活动内容记录

 第一部分:活动的策划阶段

【目标】

1.    了解学校基本状况,完成目标群体需求分析与方案策划。

2.    确定所需资源与经费,包括机构与学校两部分;与学校相关领导老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收集其对该活动与计划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其支持。

 

【挑战与问题】

1.    入校时间尚短,恐怕难以完全掌握学生需求,不能将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学生的具体需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2.    因入校时间短,相关资源网络的建构仍属探索阶段,不能确定可得资源状况。

 

【工作重点与专业行动】

1.    运用教师午餐会、个别拜访等时机接触重要权责人士,充分使用观察、非正式访谈等技术,适时建议与澄清该服务计划,倡导服务推进,争取校内资源与较高的支持度。

2.    根据活动的总体目标明确主要任务,结合目标群体的个别化需求,策划行动方案、介入策略与工作方法。

 

第二部分:活动的宣传发动阶段

【目标】

向活动对象充分地宣传活动。

积极地在校内外发动资源,根据资源动员情况确定工作目标的优先次序。

 

【挑战与问题】

时间紧迫,从策划到施行不超过一周,而相关领导工作繁忙,无暇审批,但没有他们的支持与指示,学校相关资源难以调度。

因学校各部门有指定的工作计划,少有闲暇时间,而适逢校园艺术节,学校安排的支援人手实际上难以充分发挥支援作用,社工又因不了解相关物资如海报的筹备程序,使得海报制作一再延期。

 

【工作重点与专业行动】

通过提供服务与每日中午的入班探访接近服务对象,向其介绍活动信息与资源,取得学生信任并对活动作具体生动的宣传。

通过观察与积极接触联络校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老师,将机构与活动资料准备充实,以随时访谈与预约确认的方式获得审批机会,发动并协调资源。

第三部分:活动的具体行动实施阶段

【目标】

广泛宣传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小组工作模式。

促使社工与师生增进彼此了解,加固专业关系。

通过系列康乐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寓教于乐。

增强教育社工正面形象,提升机构公众影响力。

 

【挑战与问题】

旁观学生超出预计,报名未出席与现场报名者都有,秩序略有混乱,对游戏进程与过程体验有所影响。

午休时间令学生感觉没精神参与活动。

个别社工迟到而未有及时交待。

带领社工经验所限,引领现场分享与组织义工技巧不足。

 

【工作重点与专业行动】

活动组织策划者担任现场指挥角色,协调人员分工与相关秩序矛盾,一方面指导曾受训的义工主动配合社工,一方面提醒带领社工相关注意问题,如旁观者秩序。

积极鼓励、支持、表扬参与者及其配合行为,在活动各环节根据设置派发一定的礼品作为奖励。

 

第四部分:活动的结束阶段

【目标】

给义工发奖品,给予正面积极的反馈。

根据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并收集整理评估资料。

透过活动反思与经验总结,探索整合校外社区资源,引进、推动服务质素的模式。

 

【挑战与问题】

意见收集环节考虑不周,未能在活动结束现场要求填写,难以保证较好的控制、较高的回收和有效填答比例。

反思与检讨阶段,同工间出现不利于团队合作与发展的非理性的、不适当的行为,如指责与试图逃避问题的言语和行为的冲突。

 

【工作重点与专业行动】

训练义工协助收集、整理与跟进参加者意见反馈表,增加回收率与有效填答比例。

由活动组织策划者担任反思与检讨的领导者,鼓励分享,促进互动交流,全神倾听并积极反馈;尤其须及时干预影响团队合作的不适当行为,直面矛盾并适当给出解释与澄清,挑战团队成员内心;在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的基础上,重申反思与检讨的目标与界限,连接集体经验与个人体验,引领整个反思与检讨行动的方向,充分发挥其正面与积极意义,化为危机,增进团队协作力。

必要时给予工作员个别的精神支持与情绪疏导,协助其缓解压力,妥善处理矛盾的负面影响。

 五、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评估方法

 1.参加者意见反馈表

 2.个别访谈——随机抽取学生,老师

 3.工作日志与观察记录——社工自评

 4.督导评估

 (二)评估结果

 1.学生与老师总体认为该活动是成功的,学生乐于参与,老师积极配合。

 2.宣传与动员资源较好,学校相关领导受邀参与,并对此次活动表示肯定。

 3.活动形式内容基本符合需要,除部分学生感觉个别游戏有些幼稚。 

4.社工个人在此次活动中的专业能力有所提升。

 5.校方与机构都制作了相关影音资料,有利于社工正面公众形象的建立。 

(三)目标达成 

1.能促使学生及教师群体对社会工作及其专业价值有基本了解与掌握。 

2.基本能建立教育社工正面形象,对机构提升社会影响力有一定帮助。 

3.增进师生对社工的了解与熟悉,尤其对驻校社工专业关系的巩固有较好影响。 

4.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学生发展团队协作能力。

 5.为探索整合校外社区资源,引进、推动服务质素的新模式累积了一定的经验。

 (四)存在的问题

 1.个别细节考虑需更周详,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开展如:对“旁观”人群数量与影响程度估计不足;负责报名教师对活动及目的理解差异较大,导致所招募对象中有一定的非自愿比例,而信息沟通不足。

 2.所策划活动与参与者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特点的匹配度需增强。

 3.社工与义工均感觉到双方的配合有待加强。

 4.同工间的合作及默契有所欠缺,处理突发状况时,指挥者的某些领导行为失当,易引发或激化同工间的矛盾。

 六、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1.基本上,工作员比较尽职尽责,能够以活动开展的大局为重,避开或淡化影响团队协作的冲突与矛盾,有较高的合作意识。

 2.因进校时间尚短,需求评估尚不全面,学校资源网络亦不够成熟,又缺乏大型活动组织策划经验,故筹备阶段有所不足,一是未能充分申请与使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等资源,二是在招募计划与报名表中,有表述不清,未能仔细设想参与者清楚了解服务时间、地点、内容与招募标准的需求,三是在促使合作工作员承担交待责任的方面,考虑不周详,需不断改进。

 3.负责指挥职责的工作员在人手分派与调配方面,对意外情况的估计不充分,发生时应变虽及时而产生负面情绪,其表达方式与时机对同工协作有一定影响,需改进并加强“合作”要素的训练。

 4.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服务对象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有更多认知、理解与掌握。

 5.开展长期义工培训工作,同时,社工必须学习相关知识、借鉴相关经验,加强与义工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6.利用平时工作会议与机构培训,增进同工间的经验分享与探讨,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协作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