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社工服务中心 夏玫莹
一、个案基本资料
(一)案主姓名(化名):D
(二)性别:男
(三)年龄:15
(四)社工姓名:夏玫莹
(五)督导姓名:韦婉兰
二、接案时间及个案来源
(一)接案时间:2008年3月31日
(二)个案来源:
案主自我转介,社工预估后推荐案主使用个案服务,案主个人亦觉得有需要,故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事件
案主D初二上发现自己喜欢已婚的30岁班主任老师L(女,丈夫现在国外),遂在周记中告诉L。L随即在周记中回复,表明师生关系的立场,开导他并说自己理解这种感情,是一种移情作用,建议他多关注学习。D的感觉是L的说法“不痛不痒”,虽然他表示理解老师。
自此,有一段时间D的感情状态是沉静的。
直到初三上,当毕业迫在眉睫,D的情绪开始波动,这段感情有再度泛起的迹象。上学期结束前,因同学传流言,L找D谈过话,要他不要有心理负担,认真学习。而D表示并不害怕同学传,反而担心连累老师,不想给其负担。
目前D顺利通过学校直升考试,学业压力较轻,感觉空闲时间多,他表示常想着这事。
(二)曾做出调试及成效
理智上认为不该任由该种感情发展下去,曾努力压抑或选择逃避,减少与L的接触。然而发现反而越陷越深。比如近日写字、做事到一半就想起她,声音笑貌。该情况持续一年以上。
(三)行为表现
经常违反自习课纪律,擅自下楼打篮球,因为常被L单独或当众训导。
(四)人际关系
与同学相处融洽,为班集体甚至年级中多数学生尊敬和喜爱,有几个知心兄弟,他们多半清楚D的感情情况。
与老师相处融洽,绝大多数老师喜欢他聪明、好学、勤勉与成绩优异,也对他的坦诚与做事踏实很有好感。
与父母相处一般,虽无大冲突,但是认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且不愿将感情困扰相告。
(五)情绪状况
接案时,案主主动找到工作者,而进门口有几分钟欲言又止,后勇敢承认自己最近非常苦恼。
情绪状态有四:一怕,害怕毕业后及见不着或至少无现在这么频繁见面;二无奈,喜欢着L却咫尺天涯;三自怨,觉得自己生的迟了,否则情况会不同;四焦躁、不甘心,看见兄弟都有女朋友,心里感觉受刺激。
总之,觉得矛盾,一方面理智清楚自己是学生,不该恋爱,况且对方是老师,有婚姻;另一方面又觉得放不下,怀疑为什么要放下,这是自己的感情。
(六)精神病记录
无。
(七)健康状况
健康。
(八)经济状况
家庭殷实。
(九)暴力/虐待记录
不适用。
(十)支持网络
此力量与资源如下:
1.个人系统
受到良好的中学教育,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很强,已通过直升考试,压力较轻。身心健康,能够明确的判断自身需要帮助,且求助动机较强,主动性高。为人诚恳、踏实、朴素而稳重、令人信赖,性格略偏内向而不乏大方,有恒心、毅力与勇气,且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与决策的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较强,认知水平较高于同龄人,目光较为高远,对公平正义表现出较多的追求,有理想而朝气蓬勃。
2.家庭系统
家庭殷实,亲子沟通相对顺畅,是父母和亲友的骄傲,而大部分情况下,家人通常支持他的决定,非常相信与肯定他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学校系统
朋辈群体的支持,D永远不缺乏,大部分人尊敬或爱戴他;老师也很喜欢他。包括L,一直对D的学习生活很关心,对他在中考中的发挥寄予较高希望,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学生的喜爱。
4.社会系统
包括媒体、法律、社区等层次,其中文化对D的影响虽未间接,而亦是一种实质支持与保护。如,我们的文化一般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倾向于倾注更多的关注与认同,不断创造条件增加其归属感且促使其潜能的激发。
四、问题分析
对案主D的问题陈述如下:
1.因缺乏应对文化冲突的经验与相关问题解决策略等资源,心理适应与情绪释放需要的满足受阻:根据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因案主内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即初中生不该恋爱与师生恋不符合文化规则,与案主的自我概念与真实感受、经验相冲突,引致心理适应失调;同理,我们文化中家丑不外扬以及将此类错误归咎于“师德”的集体无意识,使得案主长期将负面情绪堆积在心,找不到合适而有效的途径释放。
2.针对此事,因找不到促使D的真实体验与文化的价值诉求达成一致的角色规范,D在面对L及此段关系时在角色扮演上存在困难。
3.针对此事,因缺乏足够稳定的自我同一性,D倾向于与同朋辈群体比较而动摇、质疑自身的选择,从而感到情感等心理社会需求难以满足。
4.可能因未能处理好童年母子依恋关系的离别与结束,而对L将产生移情(佛洛依德)。
5.因缺乏处理离别情境的经验,即将到来的“毕业”的社会性变迁令D不知如何面对。
五、协议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长期目标
自服务开始日至服务结束日,协助D累积应对文化冲突与社会变迁的经验,增进心理适应能力,发掘自身的力量与资源,为与L的离别做好准备。
(二)第一次面谈
1.短期目标
建立专业关系;协助D释放心中未经处理的压力与负面情绪。
2.主要方法
选择个人系统为主要接入系统,恰当运用支持性、引领性与相关影响性技巧,从回顾感情历程的角度,促使D表达自身真实感受与经验,从而建立稳固的专业关系。
(二)第二次面谈
1.短期目标
促使D清楚了解与L的关系给予他内在的体验,以及他真正害怕失去的是什么。
2.主要方法
恰当运用支持性、引领性与相关影响性技巧,结合人本主义治疗与理情疗法相关策略,协助D辨识内心未被满足的真实需要,正视现实情境。
(三)第三次面谈
1.短期目标
清楚认识到解决该问题的优势,有信心面对与L的离别。
2.主要方法
恰当运用支持性、引领性与相关影响性技巧,结合优势视角,协助D发掘内在资源与支持力量,学习面对此段关系。
(四)第四次面谈
1.短期目标
增加对离别情境的认知,了解如何面对与L的离别;评估改变。
2.主要方法
恰当运用支持性、引领性与相关影响性技巧,结合人本主义治疗策略,协助D处理毕业的离别情绪,强化“此时此刻”的选择与感受,学习接受现实。
(五)跟进
1.目标
了解案主发展状况,持续评估工作效果。
2.方法
请案主回校报告情况,或工作员电话访问。
六、个案服务记录
个案服务记录表 |
第一次会谈:会谈日期:4月8日;会谈时间:17:10-18:30;会谈地点:咨询室 |
主要讨论事项和介入重点: |
【讨论事项】 |
1. 协助D回顾感情发展脉络。 |
2. 协助D追溯此段关系中令其开心与不开心的重要事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D提到3月27日后他感觉到L故意避开他,例如,在网上D班上有同学录,而L是网管,因见D常在23:00后在线故而常常提醒他快休息等,而4月初的一次网聊,L提到“我们的交往过程是不妥当的”。之后就明令D不可再登录该网址。D认为是自己在当周周记中提及自己与L时写了“我们……”而不是“我与她”。 |
3. 与案主共同完成预估并订立服务目标与计划。 |
4. 订立下次面谈的时间、地点以及主题。 |
【介入重点】 |
1. 创造氛围,引导D叙说感情故事,通过摘要、总结等技术帮助梳理其发展脉络。 |
2. 通过聚焦、澄清等技术,协助D回顾重要事件;通过支持性技术,鼓励其表达感受和情绪。 |
3. 设定界限与目标优先次序,协助案主聚焦目标,促使其承担责任。 |
第二次会谈:会谈日期:4月29日;会谈时间:17:25-19:10;会谈地点:咨询室 |
主要讨论事项和介入重点: |
【讨论事项】 |
1. 回顾上次面谈,重申“面对”离别是我们的方向。 |
2. D近日学习生活状况,情绪状态及与此段关系有关的事件:仍然经常违反校规打球被个别训导,而实际上D承认自己理智上是知道违纪不好,也不愿看L生气的样子,他担心自己这么不听话,L到底怎么看他。 |
3. 协助D聚焦“L怎么看我”,即“我在L心中是怎样的”,去整合之前D关于双方相处细节的回顾与近日新作为。 |
4. 讨论在工作员离开学校的时段里,D需如何处理与L的关系。 |
【介入重点】 |
1. 协助D整合记忆线索,重新审视感情故事,去探索个体需求是如何在此种感情关系中得到满足的,引领他发现自我是如何运用各种策略吸引L的注意并不断追问L所钟意的究竟是作为“学生”角色的他,还是作为“男性”角色的他。 |
2. 重点是引导、支持、聚焦和同理,协助案主自我探索,增进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自觉;尽管艰难,而不主张直接使用“面质”技术,但可迂回提问,进而达到挑战不合理信念的果效,因工作者相信案主有足够的能力揭开内心真正的需求——自我同一性,以及投射的过程,这将促使D在此处获得新的成长。 |
3. 尊重案主自决,而采取建议与忠告的方式协助其分析每种处置策略的优势与不足;给予案主足够的情绪与精神支持,表达对其成长与能力发展的肯定。 |
第三次会谈:会谈日期:5月30日;会谈时间:17:20-19:20;会谈地点:咨询室 |
主要讨论事项和介入重点: |
【讨论事项】 |
1. 回顾上次面谈。 |
2. D近日学习生活状况,情绪状态及与此段关系有关的事件:案主提到“你刚走我就……”表现出强烈的消极情绪,如“不在乎”“麻木了”,上次面谈后他对此段感情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不再追究L究竟是否对他有意或更多地将他看成什么样的角色。但他强调“他们看中的都是我的成绩”,矛头指向父母,波及L。 |
3. 讨论“他是谁”“他是怎样的人”以及“我与她”,思考他人的评价与具体事例对生活的影响。 |
4. 生活新困扰的叙述与整理:要到L的聊天工具号码,周六晚都有与她聊天,感觉很开心,并且告诉她自己已经“放下”,而实际上却感觉两人都无法在现实的空间里交流,多半觉得人太多。L近期可能出国与丈夫会合并考虑定居那里,D无法想象自己能开口告诉她真实情况。另外,最近快毕业,好多同学兼朋友开始找D诉苦,朋友间的暗斗,让他觉得很累,质疑自己根本不认识这些人和这个世界。他感觉世界令他失望,“活不下去”。 |
5. 讨论辅导的成效与是否可结束。 |
【介入重点】 |
1. 情绪层面:有意识地引导D纾解悲愤、无奈、苦恼、失望、徘徊与拒绝的情绪,及时给予支持、积极的回应与鼓励。 |
2. 认知与意识层面:协助D通过“镜中我”和自我概念的探索,增进对与他人关系的自觉,领悟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与依赖,而发掘自身优势与力量,学习选择并感受心灵的自由。 |
3. 肯定其对生命和世界的热忱,引导其领悟他人的价值标准与我们的文化环境是如何影响他的思想与生活,进而学习独立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坚持独特的自我并承担每个选择的责任,去面对世界与一切。 |
第四次会谈:会谈日期:6月10日;会谈时间:17:20-18:20;会谈地点:咨询室 |
主要讨论事项和介入重点: |
【讨论事项】 |
1. 回顾上次面谈,提醒今日结束辅导。 |
2. 近况探询:偶尔仍与L在网上聊天,不过她常赶他去读书,因中考在即;发现朋友们的确只是找他倾诉,并没有期待他解决问题,或者说他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不解决,这让他感到自由与舒畅。 |
3. 深化成功体验:引导其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面对离别,协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讨论不同的选择可能的结果。 |
4. 探讨离别后的计划与人生的理想:找个女朋友,摇滚。 |
5. 回顾辅导历程,分享成长,并强化其成功正面体验,积极肯定与鼓励。 |
6. 评估。 |
【主要方法】 |
1. 运用经验连接的技术,协助案主深化成功体验。 |
2. 促使案主承担责任,能够依据自己真实愿望选择生活方式并乐于面对可能的结果。 |
3. 整合个人成长,维持经验并协助案主将之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去。 |
七、过程评估
(一)接案
1.案主情况
主动求助;苦恼、矛盾,情绪压力极重;难以理解文化规则与自身真实感受的冲突,不知如何化解,感到无助、茫然与煎熬。
2.工作重点与专业行动
了解案主求助愿望,澄清案主期待,初步评估其问题和需要;主要运用支持性、引领性技术,提供足够的情绪与精神支持,建立专业关系。
(二)预估与计划
1.案主情况
积极配合。情绪有所舒缓。
2.工作重点与专业行动
收集更为全面的与案主问题相关的资料,包括观察L与D的互动;对案主问题进行评估并根据其个别化需要,与案主共同制定服务计划。
(三)介入
1.案主情况
逐渐完成以下转变:开始释放情绪;从逃避情感与心理需求,到坦承并顿悟;从同一性追求过程中的挫败到重新发掘自身优势,自我肯定;从对世界与人生的退缩态度到愿意开始面对,并从学习中体验成长的乐趣;最终能够独立选择面对与L离别的方式并乐于承担责任。
2.工作重点与专业行动
协助释放情绪,缓解压力;重述故事、整理脉络;整合经验,联结资源;鼓励选择,承担责任。主要运用人本主义的相关策略,注重专业关系的建立与联结资源协助其探索自我,借助自我成长的力量发展出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勇于做出选择。
(四)评估与结案
1.案主情况
累积了相当的正面体验,心理适应水平得到恢复,能够掌握如何发掘自身力量与资源,对于面对与L的离别有了处置策略,不再成为压力源。
2.工作重点与专业行动
协助D巩固应对文化冲突与社会变迁的经验,增进心理适应能力,强化其力量与资源;协助其展望离别后的美好生活。
商议跟进工作,评估工作的持续效果。
八、结案
(一)结案原因
约定的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案主已具备进一步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服务对象改变情况
1.了解与掌握了一定的应对文化冲突的经验与问题解决策略,情绪释放的需要得到满足,心理适应能力有所提升。
2.在面对L及此段关系时已对所扮演角色做出了选择,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角色职责。
3.能够领悟多一点周遭的人事物,能够忠于自我、勇于选择,并发展出其他的策略去追求自我同一性这一心理社会需求的满足。
4.已能够面对与L离别的情境,并设想过程与自己的反应,能对离别后的生活有所规划。
(三)个案目标达成情况
基本上,案主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文化冲突与社会变迁的知识,并经历了相当的体验;自体验与探索之中,其心理适应水平逐渐恢复;也渐渐能直面与L离别的现实,能够设想情境并知觉自身的反应,了解离别的真正意义,最重要的是开始规划离别后的生活。
(四)评估及建议
预估之中的“移情”判断,在后来的介入过程中并没有得到验证,或者可能是工作员缺乏相应工作模式的专业技巧故难以发掘案主内心。
总体而言,人本主义模式的策略对于工作员还是该名案主而言,都是相对适宜的。专业关系在达成目标、促进案主改变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希望之后能增强相关专业知识,更多练习不同模式的个案技巧,以达充分融合知识与技巧之效,尤其是个案记录与总结的能力亟需发展。
更生动、更有效。